祥云 红叶 神女 脆李 |
”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‘’
唐代诗人元稹。
对巫山云雨的吟咏,成为千古传送的经典。
巫山云雨
自古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
朝云暮雨,变幻无穷
行到巫山必有诗
千百年来的朝晖夕阳
无数诗篇都吟咏不够
巫山云雨的神奇美丽
巫山神女与巫山云雨
融汇在一起
更赋予巫山云雨神秘浪漫的别样风情
古时,巫山叫大丹山,既没有雄伟壮丽的林立之峰,更没有神奇叵测的五彩云。传说,神女十二姐妹下凡是驾着彩云来的,把天上遣云宫神云带到了巫山。她们行走都是驾着一团云雾,一是乘云急速赶路程;二是掩护身躯不被凡间生灵发觉;三是便于与妖魔恶怪作斗争;四是仙姑害羞,做些洗澡、更衣之事以云遮掩。她们来到凡间,感到一切很新鲜,各处游观;觉得有很多没有见过的咄咄怪事,四处寻奇;见到民间有不少灾难,到处除灾;探知凡间的知识丰富,八方求索。进行这些频繁的日常活动,她们无不腾云驾雾,在巫山百万奇峰之间穿梭般的神来神往,整个巫山地区千山万壑的旮旮旯旯都布满了烟云紫雾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巫山《过昭君村》中云:“灵珠产无种,彩云出无根”,就是描写巫山的神云奇雾。自从神女下凡后,巫山的沟沟壑壑、山山岭岭都会生云起雾,千变万化的神云,是神女带来的天庭奇景。
“山以烟云为神采”“山得烟云而秀媚”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,山不在高,有云则神。我乘船到风光旖旎的青石镇,正遇见某美术学院的几位男女学生在这里美术写生。他们高高兴兴,有说有笑地同我一齐登上飞凤峰,站在神女目下观云、写生。十二峰都在眼中,饱享眼福,多么幸福啊!我不由想起前人描写十二峰的诗句,诗情画意更浓。古人诗云:“不识巫山云何起,今知却是滋峰始”。“巫山高入云,云中十二峰!”山峰高耸九天,形貌奇特,峰峰起云,峰恋云,云缠峰,峰更秀,云更神。美峰十二凌紫烟,峰峰彩云各奇异。神女峰云变最神。云时聚时散,时凝时飘,时而在窈窕潇洒的神女身下轻拭细揉;时而似一匹白纱在神女身上慢裹慢缠;时而像一段白绸罩住她美貌绝伦的面部;时而象一座迷人的遣云宫飘摇在她的头顶之上;时而如一朵艳丽的仙莲在她身旁怒放!神云,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翻新着媚美的奇葩,真是神奇莫测!朝云峰,云迎朝霞,朝朝起奇云,袭岩滚峰头。有诗云:“旭日瞳胧霁色华,山光云影突交加,只疑神女冤难白,气郁阳台吐晓霞”。起云峰,终日云彩翻腾,千变万化。“贴破青天万里天,泛开长峡千重水。无穷变幻一卷间,宇宙奇观无过此”。我博采众美,手书心铭。几个未来的美术家: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意在笔先,众峰布于胸中,“万物皆备于我”,然后诗情画意生于毫端。一幅幅云峰奇葩摄入了我的眼帘,“登山则情满于山”啊!时值黄昏云峰隐隐绰绰时还舍不得下山。
元稹的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成为千古绝唱,巫山云神奇如仙境。雨后初霁的早晨,我从巫峡镇启程,经过大宁河龙门峡口,正与两个男女文学青年在此邂逅相遇,不辞辛苦,硬跟我登上龙门峡东岸的山头,观云作诗。我们情思无限,心旷神怡!先从“睡美人”跟前的掩羞岭往南望去,黄金岭、象鼻山、驱熊山、南陵峰五座山头依次腾高,彩云缭绕,宛如五条银龙齐翻滚,异常壮观神奇!我们转身远眺,大宁河小三峡的云,满河满峡,云山云海,变化多端,要多美有多美!
兰花姑娘被激动了,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,并黄莺般地轻吟:“巫山峰美云更奇,雪海绿舟神飘摇。千山万壑云变幻,童话梦里乐陶陶”!
我心潮起伏,遐想联翩,文思泉涌,竟不怕出丑地哼了起来:“云峰默恋放奇葩,山河壮丽情无限,春意盎然浓似酒,傲游云海不知还!”我被巫山的云霞迷住了。又乘“争光”号到圣泉峰下,吃了半天苦头,登上了神女峰北面大丹山之巅,兴致勃勃地观云,可是,天公捣乱——下雨,山上烟雨霭霭,视线朦胧,十米远外什么也看不见,真糟糕!我正扫兴下山,导游劝我再等雨后观云,我一想,欣然同意了,又等了半天。春天的雨后初晴,山山岭岭郁郁葱葱。“山似莲花艳,流如明月光。”啊!千山万壑,到处白云袅袅!骡坪云,如银骡白马,纵情奔驰!大昌云,“八景”开花,繁花似锦!福田云,金银撒地,“五龙”奔天!官阳云,奇峰与天近,烟景常清荧!官渡云,碧峰起新云,“铜鼓”还“观音!”大庙云,金龙滚银盆,美胜万花筒!看吧!神女的故乡——巫山,是云的摇篮,云的海洋!云的世界啊!叹为观止!
巫山人民不但非常敬仰神女,而且喜欢神女带来的神云,历来喜欢用云取地名、物名、景名。“三台、八景、十二峰”以云取名的就有:朝云暮雨、望霞峰、起云峰、朝云峰;大昌八景中的“唐帽晴云”;大庙龙洞八景中的“天台耸翠入云端”;小巧玲珑的古县城有望霞街、朝云街、起云街、云台寺、阳云楼、蟾云亭、阳云台、云台等,巫山各地以云取名就更多了,如白云山,云盘岭,新云……不胜枚举。
历代作家、诗人、画家、摄影家、游客,都慕名来巫山游云、观云、写云、画云、摄云,巫山简直成了云的故乡,观云圣地,人们无不被巫山的云雾陶醉、迷死!早在战国时期,爱国诗人屈原在《九歌·山鬼》中写巫山神女云:“处幽篁兮不见天,路险难兮独后来,表独立兮山土上,云容容兮而在下”。他咏唱了神女,描写了神云。屈原的学生宋玉在所作的《高唐赋》《神女赋》中虽然扭曲了神女正直不阿的光辉形象,但在他的笔下却描写神女:“旦为行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”。此后,描写巫山神云的诗人、作家、游客就更多了,唐朝诗坛明星杜甫云:“峡山行清晓,烟雾相徘徊”。宋代诗人黄人杰写道:“烟云变态十万状,过眼神动惊天随”。还有诗人赞道:“别有仙云起,时向楚王宫”。他们找不到最美丽、最理想的形容词,只是用“仙”啊,“神”呀来描写。历代写巫山的神云的古诗、词、赋、文究竟有多少?笔者所知,有资料可查的专写云雾的就达200多首(篇),至于只提到云的作品和遗散在民间的就更无法统计了。
神女云天下奇!“只言云雨状,自有神仙期!”
“神女的故乡真美!”那位青衣男青年撩起摄相机心满意足地拍着云山美景,深情地失声赞叹着。
巫山红叶是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精典品牌,在古代诗词文章中都有突出的反映,只不过受平面传媒和时代的局限,其影响力不如巫山神女、巫山云雨。但随着现代影视的渲染和交通工具的改善,红叶效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。当巫山红叶如霞似火的日子,在欣赏满山红叶美景的同时,和古人一起感受巫山红叶,体验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之趣,也不失为一件快事。
巫山红叶的品种很多,生存的地域很宽,古人作诗受字数的限制,多以最具红树典型特征的“枫”字表述,也有的直接表述。枫树为落叶乔木,春季开花,叶互生,通常三裂,边缘有锯齿,秋季变成红色,树脂可入药,亦称“枫香树”。这和我们今天在长江巫峡两岸与整个三峡地区所看到的黄栌、乌桕树为主的红叶实体略有区别,但丝毫不影响巫山红叶古诗(词)的独特韵味。
巫山山脉是中国西部大山,位于四川、湖北、贵州三省边界,海拔约1000-1500米,最高峰乌云顶海拔约2441米。长江横穿其间,形成著名的“长江三峡”即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。巫山山脉是中国地势二、三级阶梯的界线,西为四川盆地,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。《山海经.大荒西经》载:“大荒之中有山……巫山者”。 巫山以上古唐尧时代巫咸(尧帝的御医)而得名,春秋战国为楚国巫郡,秦汉改郡为县,时名巫县,距今2200多年。巫山县位于重庆最东端,地处三峡库区腹心,东邻湖北巴东,南连湖北建始,西抵奉节,北依巫溪,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,巫山红叶成为著名的旅游品牌。
巫山战国时属楚,曾建有楚王行宫。屈原为楚国著名的诗人,其故里与巫山山水相连,其描写巫山红叶的诗句当推为开山之作。
玉露凋伤枫竹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 --唐.杜甫《秋兴八首(之一)》
湛湛江水兮上有枫,目极千里兮伤春心。--屈原《楚辞.招魂》
秋兴,感怀秋天,触景生情。《秋兴八首》作于夔州,是作者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的系列作品。组诗以“秋”作为统帅,写暮年漂泊、老病交加、羁旅江湖,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发的对国家兴衰、身世蹉跎岁的感叹。第一首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,对秋而伤羁旅,是全诗的序曲。“玉露凋伤枫竹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”在叙写景物中点明时间地点,开门见山。“玉露”即白露,秋至,白露为霜。“巫山巫峡”,诗人羁旅之所。诗人用“凋伤”、“萧森”让意境笼罩在一片败落景象中,营造出阴沉的气氛,为组诗定下感情基调。后详写“气萧森”的悲壮景象。“江间”承“巫峡”,“塞上”承“巫山”,波浪在地而兼天涌,风云在天而接地阴,风云波浪在天地间来回奔涌,阴晦萧森之状渲染到了极致。其时土蕃入侵,边关吃紧, “塞上风云”写景物寓时事兼而有之。因此,峡谷深秋、个人身世、国家沦丧的情愫集结在一起,滚滚江水、阵阵枫涛、萧萧秋声组合在一起,其势如潮,波澜壮阔,从而反衬出“枫树林”的如虹气势。
巫峡迢迢旧楚宫,至今云雨暗丹枫。--唐.李商隐《过楚王宫》
赤枫青栎生满谷,山鬼白日樵人遭。--宋.王安石《巫山高》
深深江水倒映着蓝天,江岸上片片红叶似火,放眼远观,极目千里,但眼前跳动的是火红的枫树,时序变幻,转眼又是秋天,不由人为那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。整个诗句由景及情,流畅自然。
来源:巫文弄墨 2018年01月30日
一、巫山红叶——体现强烈的地域之美
(一)大巫山(长江三峡地区及周边)体现巫山红叶的壮阔之美
(二)小地名体现巫山红叶的生态之美
(三)宽领域体现巫山红叶的拓展之美
青枫江上秋天远,白帝城边古木疏。--唐.高适《送杜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》
黄牛滩上恕枫落,白帝祠前哀明月。 --明.林鸿《巫山啼猿歌送邱少府归四明》
“巫山巫峡连三巴”(林鸿),“石壁千重树万重”(李涉),足见巫山红叶之多、地域之广。“黄牛滩”、“白帝祠”是西陵峡、瞿塘峡著名的景点,此处代指某峡或巫山三峡地区。“恕枫落”,体味、玩味枫叶飘落的潇洒或无奈,“哀明月”,抬头望月,“爱(哀)”清辉明月,但“清秋满峡啼猿声”、“倏忽东崖忽西间”, “久客闻之泪欲干,壮夫听此魂亦断”,触景生情,由爱月转变为“哀(伤)”月就成为自然而然之事。
高适对友人的劝慰之词多直述其意,寄情于物的较少,象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(《别董大》),“北路无知己,明珠莫暗投”(《送魏八》)等等。《送杜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》一诗,在描写巫峡啼猿、衡阳归雁、秋江枫树、城边古木等意象后,也是直陈心意:“圣代即今多雨露,暂时分手莫踌躇”。“青枫”与“白帝”对仗,从描写的时间环境看,应是红叶,并非确指未成熟的枫树,是诗歌创作手法。
巫峡是长江三峡第二峡,又称“巫山峡”,俗称“大峡”,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,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。巫峡幽深秀丽,江水迂回曲折,两岸青山耸翠,山连山,山靠山,山上有山,山外有山,峰峰相连,逶迤连绵,宛若画廊。神女峰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就屏立于峡江两岸。
绵长高峻的巫峡啊,靠近昔日的楚宫,到如今巫山的云雨啊,还伴随着重重叠叠、交相掩映的丹枫,那红叶稠密得使树丛变成暗红。“丹枫”,巫峡两岸多枫树,秋后枫叶经霜变红。既暗指秋天,又是实景描写,既写巫峡实物,又暗指多年党异之争的自我,借物感怀伤情。
王安石之《巫山高》,是宋人夸奢斗奇、逞才使气的典型作品,虽无深刻的意蕴,却以丰富的想象、奇诡的语言与浩荡的气势、飘逸的风格而被人广为传诵。全诗前半部分写巫山的高峻、巫峡的凶险,后半部分写神女的朝云暮雨独处山中。“赤枫青栎”一句用赤、青两种显眼的色彩来装点高山峡谷,进而以白日遇山鬼的描写,渲染山谷之阴森可怖,其色彩之浓重、景物之诡异,与李贺“袅袅青栎道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“山鬼白日樵人遭”是“白日樵人遭山鬼”之意,诗人此处用拗折奇崛的句法,将“山鬼”置于句首,意在突出山鬼,骇人视听,读之让人惊心动魄。
崖沉谷没白皑皑,江石缺裂青枫摧 --唐.杜甫《晚晴》
用皑皑白雪、缺裂江石映衬如火枫叶,显示出大雪压枝的红叶之鲜艳夺目与顽强感染力。
未曾五里已三溪,几许寒崖挂断霓。--明.黄辉《巫山道中二首之一》
虹,阳光射入水滴(雨滴、毛毛雨滴或雾滴)经折射和反射而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视角半径约42°的彩色(内紫外红)或白色光环。霓,副虹,虹的外圈。此处用“霓”指代红叶,山间红叶,争奇斗艳,犹如一段段被裁剪的彩虹,悬挂在险峻的山崖上,远观近玩,都是赏心乐事。
“乌桕平生老染工,错将铁皂作猩红。小枫一夜偷天酒,却倩孤松掩醉容”(宋.杨万里《秋山》),黄栌、枫树和乌桕,是巫山红叶的主要树种,是它们赋予秋天浪漫的山色之美。但还有一些诗句也借用了红叶的特征,只不过表意没有枫树、枫叶那样直接罢了,但拓展了巫山红叶的表意范围。
古祠,指巫山神女祠,在巫山的对面;近月,极言山峰上的古祠位置高险;蟾桂,指传说中的月宫里的蟾蜍和桂树。椒,指花椒,灌木,子实紫红,开黄绿色小花。此处椒花实指花椒的子实,故曰“坠红”。诗意是:古祠接近月宫,蟾蜍桂树,高险阴冷,山间的花椒子实坠落,把云朵也给染红了。
“远村秋色如画,红树间疏黄”(晏殊《诉衷情》),乡村远望,树树皆秋,作者又将笔墨集中,详写树上红叶,充分展示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秋景特征。为了渲染画意,增加色调,又细处着笔,特别指出红树中间还带有一些“疏黄”之色。由此可见,树叶之红是浓密的,而黄则是稀疏的,浓淡相间,优美倍出。那么,“白帝城边树色秋”其美如何?
巫山古庙建在青山绿水间,自然人文美景不错,高大的乔木环绕就是其中一景,但因承载了太多的往事、传奇和心酸,除季节性的树高叶红外,在诗人眼中常与秋色相伴。和张泌的“古树噪寒鸦,满庭枫叶荻花”(《河渎神》)一样,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,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。
古祠近月蟾桂寒,椒花坠红湿云间。--唐.李贺《巫山高》
花椒虽不是红叶,但染红云朵的视觉效果不亚于红叶。
巫山枕障画高丘,白帝城边树色秋。--唐.李白《巫山枕障》
是邪非邪莽难识,乔林古庙常秋色。--宋.范成大《次韵和韩无咎题陈季陵巫山图诗并序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