祥云
红叶
神女
脆李

”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‘’

唐代诗人元稹。

对巫山云雨的吟咏,成为千古传送的经典。

巫山云雨

自古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

朝云暮雨,变幻无穷

行到巫山必有诗

千百年来的朝晖夕阳

无数诗篇都吟咏不够

巫山云雨的神奇美丽

巫山神女与巫山云雨

融汇在一起

更赋予巫山云雨神秘浪漫的别样风情

      古时,巫山叫大丹山,既没有雄伟壮丽的林立之峰,更没有神奇叵测的五彩云。传说,神女十二姐妹下凡是驾着彩云来的,把天上遣云宫神云带到了巫山。她们行走都是驾着一团云雾,一是乘云急速赶路程;二是掩护身躯不被凡间生灵发觉;三是便于与妖魔恶怪作斗争;四是仙姑害羞,做些洗澡、更衣之事以云遮掩。她们来到凡间,感到一切很新鲜,各处游观;觉得有很多没有见过的咄咄怪事,四处寻奇;见到民间有不少灾难,到处除灾;探知凡间的知识丰富,八方求索。进行这些频繁的日常活动,她们无不腾云驾雾,在巫山百万奇峰之间穿梭般的神来神往,整个巫山地区千山万壑的旮旮旯旯都布满了烟云紫雾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巫山《过昭君村》中云:“灵珠产无种,彩云出无根”,就是描写巫山的神云奇雾。自从神女下凡后,巫山的沟沟壑壑、山山岭岭都会生云起雾,千变万化的神云,是神女带来的天庭奇景。

    “山以烟云为神采”“山得烟云而秀媚”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,山不在高,有云则神。我乘船到风光旖旎的青石镇,正遇见某美术学院的几位男女学生在这里美术写生。他们高高兴兴,有说有笑地同我一齐登上飞凤峰,站在神女目下观云、写生。十二峰都在眼中,饱享眼福,多么幸福啊!我不由想起前人描写十二峰的诗句,诗情画意更浓。古人诗云:“不识巫山云何起,今知却是滋峰始”。“巫山高入云,云中十二峰!”山峰高耸九天,形貌奇特,峰峰起云,峰恋云,云缠峰,峰更秀,云更神。美峰十二凌紫烟,峰峰彩云各奇异。神女峰云变最神。云时聚时散,时凝时飘,时而在窈窕潇洒的神女身下轻拭细揉;时而似一匹白纱在神女身上慢裹慢缠;时而像一段白绸罩住她美貌绝伦的面部;时而象一座迷人的遣云宫飘摇在她的头顶之上;时而如一朵艳丽的仙莲在她身旁怒放!神云,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翻新着媚美的奇葩,真是神奇莫测!朝云峰,云迎朝霞,朝朝起奇云,袭岩滚峰头。有诗云:“旭日瞳胧霁色华,山光云影突交加,只疑神女冤难白,气郁阳台吐晓霞”。起云峰,终日云彩翻腾,千变万化。“贴破青天万里天,泛开长峡千重水。无穷变幻一卷间,宇宙奇观无过此”。我博采众美,手书心铭。几个未来的美术家: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意在笔先,众峰布于胸中,“万物皆备于我”,然后诗情画意生于毫端。一幅幅云峰奇葩摄入了我的眼帘,“登山则情满于山”啊!时值黄昏云峰隐隐绰绰时还舍不得下山。

        元稹的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成为千古绝唱,巫山云神奇如仙境。雨后初霁的早晨,我从巫峡镇启程,经过大宁河龙门峡口,正与两个男女文学青年在此邂逅相遇,不辞辛苦,硬跟我登上龙门峡东岸的山头,观云作诗。我们情思无限,心旷神怡!先从“睡美人”跟前的掩羞岭往南望去,黄金岭、象鼻山、驱熊山、南陵峰五座山头依次腾高,彩云缭绕,宛如五条银龙齐翻滚,异常壮观神奇!我们转身远眺,大宁河小三峡的云,满河满峡,云山云海,变化多端,要多美有多美!

兰花姑娘被激动了,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,并黄莺般地轻吟:“巫山峰美云更奇,雪海绿舟神飘摇。千山万壑云变幻,童话梦里乐陶陶”!

      我心潮起伏,遐想联翩,文思泉涌,竟不怕出丑地哼了起来:“云峰默恋放奇葩,山河壮丽情无限,春意盎然浓似酒,傲游云海不知还!”我被巫山的云霞迷住了。又乘“争光”号到圣泉峰下,吃了半天苦头,登上了神女峰北面大丹山之巅,兴致勃勃地观云,可是,天公捣乱——下雨,山上烟雨霭霭,视线朦胧,十米远外什么也看不见,真糟糕!我正扫兴下山,导游劝我再等雨后观云,我一想,欣然同意了,又等了半天。春天的雨后初晴,山山岭岭郁郁葱葱。“山似莲花艳,流如明月光。”啊!千山万壑,到处白云袅袅!骡坪云,如银骡白马,纵情奔驰!大昌云,“八景”开花,繁花似锦!福田云,金银撒地,“五龙”奔天!官阳云,奇峰与天近,烟景常清荧!官渡云,碧峰起新云,“铜鼓”还“观音!”大庙云,金龙滚银盆,美胜万花筒!看吧!神女的故乡——巫山,是云的摇篮,云的海洋!云的世界啊!叹为观止!

      巫山人民不但非常敬仰神女,而且喜欢神女带来的神云,历来喜欢用云取地名、物名、景名。“三台、八景、十二峰”以云取名的就有:朝云暮雨、望霞峰、起云峰、朝云峰;大昌八景中的“唐帽晴云”;大庙龙洞八景中的“天台耸翠入云端”;小巧玲珑的古县城有望霞街、朝云街、起云街、云台寺、阳云楼、蟾云亭、阳云台、云台等,巫山各地以云取名就更多了,如白云山,云盘岭,新云……不胜枚举。

       历代作家、诗人、画家、摄影家、游客,都慕名来巫山游云、观云、写云、画云、摄云,巫山简直成了云的故乡,观云圣地,人们无不被巫山的云雾陶醉、迷死!早在战国时期,爱国诗人屈原在《九歌·山鬼》中写巫山神女云:“处幽篁兮不见天,路险难兮独后来,表独立兮山土上,云容容兮而在下”。他咏唱了神女,描写了神云。屈原的学生宋玉在所作的《高唐赋》《神女赋》中虽然扭曲了神女正直不阿的光辉形象,但在他的笔下却描写神女:“旦为行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”。此后,描写巫山神云的诗人、作家、游客就更多了,唐朝诗坛明星杜甫云:“峡山行清晓,烟雾相徘徊”。宋代诗人黄人杰写道:“烟云变态十万状,过眼神动惊天随”。还有诗人赞道:“别有仙云起,时向楚王宫”。他们找不到最美丽、最理想的形容词,只是用“仙”啊,“神”呀来描写。历代写巫山的神云的古诗、词、赋、文究竟有多少?笔者所知,有资料可查的专写云雾的就达200多首(篇),至于只提到云的作品和遗散在民间的就更无法统计了。

神女云天下奇!“只言云雨状,自有神仙期!”

“神女的故乡真美!”那位青衣男青年撩起摄相机心满意足地拍着云山美景,深情地失声赞叹着。

巫山一段云

来源: 地理中国    2024-08-10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     巫山红叶是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精典品牌,在古代诗词文章中都有突出的反映,只不过受平面传媒和时代的局限,其影响力不如巫山神女、巫山云雨。但随着现代影视的渲染和交通工具的改善,红叶效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。当巫山红叶如霞似火的日子,在欣赏满山红叶美景的同时,和古人一起感受巫山红叶,体验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之趣,也不失为一件快事。

      巫山红叶的品种很多,生存的地域很宽,古人作诗受字数的限制,多以最具红树典型特征的“枫”字表述,也有的直接表述。枫树为落叶乔木,春季开花,叶互生,通常三裂,边缘有锯齿,秋季变成红色,树脂可入药,亦称“枫香树”。这和我们今天在长江巫峡两岸与整个三峡地区所看到的黄栌、乌桕树为主的红叶实体略有区别,但丝毫不影响巫山红叶古诗(词)的独特韵味。

     巫山山脉是中国西部大山,位于四川、湖北、贵州三省边界,海拔约1000-1500米,最高峰乌云顶海拔约2441米。长江横穿其间,形成著名的“长江三峡”即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。巫山山脉是中国地势二、三级阶梯的界线,西为四川盆地,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。《山海经.大荒西经》载:“大荒之中有山……巫山者”。 巫山以上古唐尧时代巫咸(尧帝的御医)而得名,春秋战国为楚国巫郡,秦汉改郡为县,时名巫县,距今2200多年。巫山县位于重庆最东端,地处三峡库区腹心,东邻湖北巴东,南连湖北建始,西抵奉节,北依巫溪,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,巫山红叶成为著名的旅游品牌。

巫山战国时属楚,曾建有楚王行宫。屈原为楚国著名的诗人,其故里与巫山山水相连,其描写巫山红叶的诗句当推为开山之作。

玉露凋伤枫竹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
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  --唐.杜甫《秋兴八首(之一)》

湛湛江水兮上有枫,目极千里兮伤春心。--屈原《楚辞.招魂》

     秋兴,感怀秋天,触景生情。《秋兴八首》作于夔州,是作者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的系列作品。组诗以“秋”作为统帅,写暮年漂泊、老病交加、羁旅江湖,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发的对国家兴衰、身世蹉跎岁的感叹。第一首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,对秋而伤羁旅,是全诗的序曲。“玉露凋伤枫竹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”在叙写景物中点明时间地点,开门见山。“玉露”即白露,秋至,白露为霜。“巫山巫峡”,诗人羁旅之所。诗人用“凋伤”、“萧森”让意境笼罩在一片败落景象中,营造出阴沉的气氛,为组诗定下感情基调。后详写“气萧森”的悲壮景象。“江间”承“巫峡”,“塞上”承“巫山”,波浪在地而兼天涌,风云在天而接地阴,风云波浪在天地间来回奔涌,阴晦萧森之状渲染到了极致。其时土蕃入侵,边关吃紧, “塞上风云”写景物寓时事兼而有之。因此,峡谷深秋、个人身世、国家沦丧的情愫集结在一起,滚滚江水、阵阵枫涛、萧萧秋声组合在一起,其势如潮,波澜壮阔,从而反衬出“枫树林”的如虹气势。

巫峡迢迢旧楚宫,至今云雨暗丹枫。--唐.李商隐《过楚王宫》

赤枫青栎生满谷,山鬼白日樵人遭。--宋.王安石《巫山高》

     深深江水倒映着蓝天,江岸上片片红叶似火,放眼远观,极目千里,但眼前跳动的是火红的枫树,时序变幻,转眼又是秋天,不由人为那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。整个诗句由景及情,流畅自然。

巫山红叶耀诗海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一、巫山红叶——体现强烈的地域之美

(一)大巫山(长江三峡地区及周边)体现巫山红叶的壮阔之美

(二)小地名体现巫山红叶的生态之美

(三)宽领域体现巫山红叶的拓展之美

青枫江上秋天远,白帝城边古木疏。--唐.高适《送杜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》

黄牛滩上恕枫落,白帝祠前哀明月。 --明.林鸿《巫山啼猿歌送邱少府归四明》

    “巫山巫峡连三巴”(林鸿),“石壁千重树万重”(李涉),足见巫山红叶之多、地域之广。“黄牛滩”、“白帝祠”是西陵峡、瞿塘峡著名的景点,此处代指某峡或巫山三峡地区。“恕枫落”,体味、玩味枫叶飘落的潇洒或无奈,“哀明月”,抬头望月,“爱(哀)”清辉明月,但“清秋满峡啼猿声”、“倏忽东崖忽西间”, “久客闻之泪欲干,壮夫听此魂亦断”,触景生情,由爱月转变为“哀(伤)”月就成为自然而然之事。

      高适对友人的劝慰之词多直述其意,寄情于物的较少,象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(《别董大》),“北路无知己,明珠莫暗投”(《送魏八》)等等。《送杜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》一诗,在描写巫峡啼猿、衡阳归雁、秋江枫树、城边古木等意象后,也是直陈心意:“圣代即今多雨露,暂时分手莫踌躇”。“青枫”与“白帝”对仗,从描写的时间环境看,应是红叶,并非确指未成熟的枫树,是诗歌创作手法。

      巫峡是长江三峡第二峡,又称“巫山峡”,俗称“大峡”,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,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。巫峡幽深秀丽,江水迂回曲折,两岸青山耸翠,山连山,山靠山,山上有山,山外有山,峰峰相连,逶迤连绵,宛若画廊。神女峰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就屏立于峡江两岸。

     绵长高峻的巫峡啊,靠近昔日的楚宫,到如今巫山的云雨啊,还伴随着重重叠叠、交相掩映的丹枫,那红叶稠密得使树丛变成暗红。“丹枫”,巫峡两岸多枫树,秋后枫叶经霜变红。既暗指秋天,又是实景描写,既写巫峡实物,又暗指多年党异之争的自我,借物感怀伤情。

      王安石之《巫山高》,是宋人夸奢斗奇、逞才使气的典型作品,虽无深刻的意蕴,却以丰富的想象、奇诡的语言与浩荡的气势、飘逸的风格而被人广为传诵。全诗前半部分写巫山的高峻、巫峡的凶险,后半部分写神女的朝云暮雨独处山中。“赤枫青栎”一句用赤、青两种显眼的色彩来装点高山峡谷,进而以白日遇山鬼的描写,渲染山谷之阴森可怖,其色彩之浓重、景物之诡异,与李贺“袅袅青栎道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“山鬼白日樵人遭”是“白日樵人遭山鬼”之意,诗人此处用拗折奇崛的句法,将“山鬼”置于句首,意在突出山鬼,骇人视听,读之让人惊心动魄。

崖沉谷没白皑皑,江石缺裂青枫摧 --唐.杜甫《晚晴》

用皑皑白雪、缺裂江石映衬如火枫叶,显示出大雪压枝的红叶之鲜艳夺目与顽强感染力。

未曾五里已三溪,几许寒崖挂断霓。--明.黄辉《巫山道中二首之一》

      虹,阳光射入水滴(雨滴、毛毛雨滴或雾滴)经折射和反射而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视角半径约42°的彩色(内紫外红)或白色光环。霓,副虹,虹的外圈。此处用“霓”指代红叶,山间红叶,争奇斗艳,犹如一段段被裁剪的彩虹,悬挂在险峻的山崖上,远观近玩,都是赏心乐事。

    “乌桕平生老染工,错将铁皂作猩红。小枫一夜偷天酒,却倩孤松掩醉容”(.杨万里《秋山》),黄栌、枫树和乌桕,是巫山红叶的主要树种,是它们赋予秋天浪漫的山色之美。但还有一些诗句也借用了红叶的特征,只不过表意没有枫树、枫叶那样直接罢了,但拓展了巫山红叶的表意范围。

      古祠,指巫山神女祠,在巫山的对面;近月,极言山峰上的古祠位置高险;蟾桂,指传说中的月宫里的蟾蜍和桂树。椒,指花椒,灌木,子实紫红,开黄绿色小花。此处椒花实指花椒的子实,故曰“坠红”。诗意是:古祠接近月宫,蟾蜍桂树,高险阴冷,山间的花椒子实坠落,把云朵也给染红了。

   “远村秋色如画,红树间疏黄”(晏殊《诉衷情》),乡村远望,树树皆秋,作者又将笔墨集中,详写树上红叶,充分展示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秋景特征。为了渲染画意,增加色调,又细处着笔,特别指出红树中间还带有一些“疏黄”之色。由此可见,树叶之红是浓密的,而黄则是稀疏的,浓淡相间,优美倍出。那么,“白帝城边树色秋”其美如何?

      巫山古庙建在青山绿水间,自然人文美景不错,高大的乔木环绕就是其中一景,但因承载了太多的往事、传奇和心酸,除季节性的树高叶红外,在诗人眼中常与秋色相伴。和张泌的“古树噪寒鸦,满庭枫叶荻花”(《河渎神》)一样,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,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。

古祠近月蟾桂寒,椒花坠红湿云间。--唐.李贺《巫山高》

花椒虽不是红叶,但染红云朵的视觉效果不亚于红叶。

巫山枕障画高丘,白帝城边树色秋。--唐.李白《巫山枕障》

是邪非邪莽难识,乔林古庙常秋色。--宋.范成大《次韵和韩无咎题陈季陵巫山图诗并序》

“神女”无恙否
来源: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   2023-9-22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    “更立西江石壁,截断巫山云雨,高峡出平湖。神女应无恙,当惊世界殊。”一首脍炙人口的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,道出了“高峡出平湖”的无限风光。如今,有“西江石壁”之称的三峡大坝早已建成。那么,神女无恙否?
      中国神话中的神女不止一个,但以“神女”之名传世者,只有巫山神女。神女峰在长江北岸,是巫峡十二峰之一,堪称长江三峡最灵秀奇美之所在。传说中,神女峰东侧的神女石是巫山神女的化身。游客乘船经过此处,仰望神女峰,看到亭亭玉立的神女或在云遮雾绕中时隐时现,或在阳光照耀下仪态万方,都会不约而同地惊呼,“哇,神女!”
      最近,在长江三峡的核心地带——重庆市巫山县,我们有幸走近神女,品读神女文化,感悟神女魅力。
千古神女情
      郭沫若等大家认为,神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屈原名篇《九歌·山鬼》,诗中女性山鬼即神女原型。对于山鬼的美好形象,屈原丝毫不吝笔墨。“既含睇兮又宜笑,子慕予兮善窈窕。乘赤豹兮从文狸,辛夷车兮结桂旗。被石兰兮带杜衡,折芳馨兮遗所思。”这几句诗的大意是,山鬼既美丽多情、身姿窈窕又喜笑乐观,她肩披石兰,腰系杜衡等奇异之花,乘坐的木车彩旗飞扬,赤豹驾辕,长着花纹的野猫跟在车后,多么令人羡慕和怜爱!
      屈原之后,同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的宋玉为神女“安家定名”。在《高唐赋》中,与楚怀王幽会的女子被称作“巫山之女”“高唐之客”,具有“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”的神性,但她有暧昧寻欢之情,后世便将“巫山云雨”喻指为男女交欢。其后,宋玉又写下姊妹篇《神女赋》,首次将“巫山之女”赋予“神女”之名,其形象也从模糊到清晰,思想境界也明显超过《高唐赋》。文中,神女的美是无与伦比的,“貌丰盈以庄姝兮,苞温润之玉颜。眸子炯其精朗兮,瞭多美而可观。眉联娟以蛾扬兮,朱唇的其若丹”,以至于毛嫱、西施两大美女见了她都举袖遮面。更可贵的是,神女品性高洁、庄重自持,“怀贞亮之清”而不容侵犯,善良且坚贞。
      北魏时期,郦道元综合各种民间传说,在《水经注·江水二》中又为巫山神女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——瑶姬。他认为,宋玉所说的“帝女”是天帝的四女儿,名曰瑶姬,常年居住于巫山,去世后其精魂化作灵芝草,再变身为“巫山之女,高唐之姬”。
      大唐盛世,四川成为长安的战略后方,长江三峡则成为从中原、吴楚地区入川的咽喉要道。这条水路虽然风高浪急滩险,却时见白帆点点、舟楫往来,三峡地区一时商贾云集、繁华空前。文人骚客也满怀着澎湃诗情和对三峡的憧憬乘风而来,其中为神女赋诗的大诗人如李白、王维、刘禹锡、李商隐者难以计数,大部分诗作都表达了对神女的赞美与向往。虽然他们名气干云霄、名句不可胜数,但有一位诗人却在神女诗歌的写作中独占鳌头,他就是元稹。其组诗《离思》中的第四首可谓神女之“绝唱”,那句耳熟能详的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,不仅表达了进步的爱情观,也让壮观浩淼的巫山云蜚声海内外。
      时至唐宋元明清,关于瑶姬的各类文学作品层出不穷,流传的相关故事也愈发生动。比如,大禹治水时,瑶姬倾力相助,授以治水秘籍,最终成就了大禹的盖世伟业。再比如,东海龙王一直垂涎瑶姬的美色,想方设法亲近她,但遭到瑶姬的拒绝和怒斥。东海龙王恼羞成怒,遂派十二恶龙飞临巫山报复她,当地百姓受到株连,惨遭暴雨洪灾、山崩地裂之苦。瑶姬千方百计战胜恶龙,这些恶龙最后化作了巫峡十二峰……
      民间对神女的认知往往更为质朴,虽也在宣扬其姣丽婆娑之形貌,但更加注重宣扬神女的爱情观,神女渐渐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。因此,在风雨中挺立亿万年的神女石,在民间传说中也被称作“望夫石”。
      说起“望夫石”,有一句诗不得不提。“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,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。”
     1981年夏天,著名诗人舒婷乘船游三峡,同船的游客望见神女峰旁的神女石,顿时激动异常,不少人挥舞着各色花帕问候神女。这引发舒婷的深思和创作灵感,于是她挥笔写下了不输古人的名诗《神女峰》。这首诗与以往的神女诗歌明显不同,它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,表明中国女性的爱情观正大胆地由“相守”变成“相爱”,由“羞于启齿”改为“主动表白”,由“被动接受”发展到“勇敢追求”。
      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神奇生动的民间传说,让神女成为人们心中的“中国美神”“中国爱神”。不断传承弘扬的神女文化也如同清澈灵动的涓涓细流,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江大河。
“神女应无恙”
      讲完神女的来历,再谈“神女无恙否”这个话题,就不得不提到那座将神女具象化的神女石了。有意思的是,现在还真不能说她百分之百“无恙”呢。
      神女石呈不规则的柱状,位于神女峰旁的次峰之顶,高约7.8米,上窄中宽下略窄,无论仰望还是俯瞰,她都面若观音、“身材”匀称苗条,如同一位姿态端庄大方、裙袂随风飘动的古典美女。然而,如果我们走在她面前近观细瞧,就只能看见一座裂隙纵横、凹凸不平的巨型石柱,真是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。
      说起神女石的历史,那真是历尽沧桑。
      地质学界认为,在非常漫长的地质年代,四川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,三峡地区则是海滨地带。7000万年前,地球进入新生代,迎来了地壳抬升、造山退海的“燕山运动”,巫山山脉自北而南隆起,巫山以东的古长江向东流、以西的古长江向西流。又过了约3000万年,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拉开大幕,中国西部地区又一次大范围抬高,青藏高原随之形成。在此期间,地壳运动让三峡地区的山脉相互挤压碰撞,一条断裂带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,形成一条狭长的峡谷,这就是后来的长江三峡。长江在三峡得以完全贯通,自此“一江春水向东流”。
      三峡中的巫山山脉绝大部分由石灰岩构成。石灰岩是一种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沉积岩,矿物成分为碳酸钙,硬度低、溶于水,层理、裂隙多,易风化破碎,经日晒风吹雨打,最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巫峡十二峰,此之谓喀斯特地貌。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异风景,也带来了安全隐患。
     “巫山县一共有35处危岩,神女峰就是其中一处,包括神女石。”巫山县地质灾害整治中心副主任陈赐金说。
      随着巫山旅游业的日渐兴旺,保护神女石正在变成一项越来越重要的行动和使命。多数游客往往在游轮上观望就抱憾而去,但也有不少游客兴致颇高,先是乘小船抵达神女峰码头,再沿步道登临神女峰,这至少需要两个小时。他们登至终点后,再走过一段小路,就可抵达神女石脚下。坡陡路险,爬山是一件辛苦事,但这些游客抱持着一睹神女芳容的想法,往往不达目的不罢休。到了神女石下,他们一般都会在其身旁抚石留影,有的还会攀爬到神女石的石基之上欢呼雀跃,个别人甚至从石柱上抠取石头以作留念。这些行为,都对神女石造成人为损害。于是,保护神女的呼声日益强烈。
      近年来,景区管理者为保护神女,在那条神女峰到神女石的小路上布设了铁丝网、荆棘等路障。效果却不理想,总有人想方设法翻越或绕过。
      一计不成,又生一计。后来,景区就从物理隔绝改为人工把守,每天都有两名工作人员守入口处,严防游客通过。这一招果然见效,虽然成本有所增加,但为守护神女石而花些代价无疑是值得的。
    “目前风险不大,但地质灾害问题不得不防。”陈赐金说,经过一年的观测指标对比,未发现神女石有明显变形。下一步,他们还将给神女石做对穿试验,从应力、倾斜度和裂缝深度三方面进行专业检测,就像医生给病人做B超一样,更精准地为神女石做一次体检。如果发现有风险,一定会对神女石进行加固维护。
福泽润山乡
      神女,无论是否无恙,已让巫山百姓受益良多,是当地人心中永远的“女神”。神女文化,也正于无形中带来山乡巨变。
青石村与神女峰隔江相望,背靠大山,耕地资源极其匮乏,村民们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祖祖辈辈多以捕鱼为业。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,他们后靠搬迁,在更高处建起新房。村民易光琼家离江边最近,近水楼台先得月,她率先开起一间农家乐,生活就此发生改变。如今,每当有人问起她家的收入,她就会保守地回答,“二十来万吧”。
    “真的吗?有点少啊。”
      然后,易光琼就咯咯地笑起来。
      刚开农家乐时,他们家一年收入也就两三万元,但还是比捕鱼收入高很多。转折点是2007年11月,那时首届三峡红叶节暨第八届神女旅游文化节开幕,游客挤爆了景区,也让农家乐更加红火。此后,来巫山旅游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,易光琼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。
      两年前,夫妻俩将农家乐扩建。昔日仅有的几间平房,变成三楼一底的楼房,有20多个房间。“我要求不高,有住的地方就踏实,赚钱越多越好。以后还要继续增加带卫生间的房间,提高农家乐的品质。”老板娘就是这么脚踏实地。
      易光琼今年40多岁,见过“大世面”,服务过多位知名艺术家和各色名人,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。她热爱这一片山水,尤其对神女充满感情,将自家的农家乐取名为“神女苑”,将微信名取为“瑶姬”。“哪个游客不是来看神女的?神女让我们致富,山窝窝变成了金窝窝。”她自称,“吃的是神女饭,享的是神女福。”
     有了感恩之心,易光琼更加注重服务品质。她稍有近视,总喜欢戴眼镜,因为担心炒菜时看不到误入锅中的小虫子,让游客倒胃口。虽然游客一般不计较这些,但她严肃认真地当回事。
      与神女相得益彰的是巫山红叶。1980年上映的爱情电影《等到满山红叶时》,就从神女峰摄取了红叶美景。每年11月至12月,漫山遍野的红叶将长江两岸的高山峡谷染成一片火红,吸引大量画家、摄影师和驴友前来打卡。此时色彩最红最艳的神女峰尤其“夺人目精”,青石村则是最佳观赏区。
    “等到满山红叶时,神女最好看,生意也最好。”易光琼说。
     神女是爱神,红叶亦是爱情的象征。兼具丰富内涵和美好形象的神女峰和红叶,不仅成为巫山旅游业的助推器,也不断延长着价值链并产生“溢出效应”。“过去满山红叶凋落后被当成柴火烧,能否把剪纸图案刻在叶子上变成旅游产品?”带着这个问题,巫山县安静村成立了雕刻公司,村委会提供场地和设施,村民雕刻红叶书签、挂画等产品,公司负责销售,三方按比例入股分红。
     如今,曾经缺工少业的巫山,凭借天然的优质资源禀赋,走上新起点,打造出中药材种植加工、中药饮片生产和流通、烤鱼预制菜、果汁及脆李酒、巫山庙党、风光水储新能源等特色工业。
      神女之美令人赞叹,神女之德令人感动,神女之功令人称颂。巫山与神女相伴相生,巫山的发展也与神女文化息息相关。我们深深感到,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地方的影响是全方位的,也是源远流长的。它渗入文化、经济、社会等各个领域,润泽山乡,造福民生。而善待特色文化、用好特色文化,或许会成为一个地方的“发展密码”。
      回望神女峰,我们企盼神女永远“无恙”,也祝愿神女给人间洒下更多甘甜雨露!
      你吃过巫山脆李吗?巫山脆李又叫巫山大李子,经考证,其种植始于唐宋年间,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。巫山脆李果形好、质地优、味道香,已成为享誉全国的优质产品。
      时下,正值巫山脆李成熟上市。巫山县两坪乡仙桥村果农赖明星,在利用巫山未来果园小程序,发布种植的巫山脆李产销信息,查询经销商采购需求,实时了解市场行情。
      巫山县被誉为中国脆李之乡。巫山脆李以其独特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,成为当地助农增收、助力乡村振兴的“生态宝贝”。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科技?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吧。
巫山县为何能成为中国脆李之乡?
       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,因山多地少、石漠化严重等原因,经济发展比较落后。2007年,巫山县开始把发展脆李种植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,通过产业科技支撑、建立技术标准、数字化建设等举措,将小水果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“金果果”,成为中国脆李之乡。2024年,巫山县脆李种植面积达30万亩,投产面积14万亩,预计产量14万吨,综合产值将突破21亿元,品牌价值高达28亿元,居全国李品类第一。
现在巫山脆李有了“产业大脑”,它将发挥什么功能?
       近年来,巫山县抢抓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,促进脆李产业向信息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迈进。
       近日,巫山脆李“产业大脑”系统正式上线,包括“李好管家”“李好服务”“李好住品”“李好金融”“李好决策”5个一级核心业务应用场景和经营主体电子档案、生产技术智慧运用等26个二级应用场景。“产业大脑”与“未来果园”相融合,实现“脆李生长有智慧、销售有平台、质量可追溯、发展有大脑”的能级跃升,推动脆李种植由简单粗放向智能精准转变、脆李产业各要素由零碎分散向高效协同转变、脆李管理方式由传统单一向科学智能转变。
       两坪乡脆李种植户赖明星说:“未来果园小程序对我帮助挺大的。我在小程序上发布了李子信息后,可以随时查看收购商的需求,联系他们。我还可以在小程序里看天气,学习李子管护技术。”
       目前,巫山脆李“产业大脑”接入果园3637个,覆盖种植面积22.31万亩,接入经销商106家、供应链企业6家,可为脆李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、全链条智力保障。
如何确保科技力量赋能巫山脆李发展高质高效?
       巫山副县长彭晓蓉表示,下一步,巫山将重点推进生产技术智慧运用场景建设,通过自动归集墒情、虫情及生产管理等相关数据,运用均衡施肥、树体管理、病害预警、生产技术等模型进行分析运算,生成农事指导和灾情预警信息,精准指导果农农事生产。将同步推进电子交易中心和销售、供应链服务等应用场景建设,力争2025年在重庆市脆李种植区广泛推广施用,实现脆李产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飞跃。
       巫山脆李,“李”行天下。一颗小小的果子,插上科技的翅膀,装上“智慧大脑”,巫山县正在利用数字化建设发展壮大产业,努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
把脆李变成“金果果”
来源:科技日报   2024-08-10 17:48:22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巫山脆李挂满枝头。(资料图)
村民手捧着一个个硕大的巫山脆李。(资料图)
Copyright©2024 - 重庆市李遇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
渝公网安备50023702000266号